印刷術(shù)是中國發(fā)明的,大約在隋代就有雕版印刷,在宋朝有活字印刷,到元代蒙古人把印刷術(shù)傳到歐洲。最近和朋友雅聚,一兩個手上有康熙、乾隆年間刻本,我羨慕不已,怎知道他們嘲諷說如果早幾年入港大,還可看到老師輩手上的宋版書籍。我在寫《紅樓夢對話研究》時, 遇到最頭疼的問題是要用哪一個版本《紅樓夢》,也特地到北京圖書館、北大、杭州,看他們收藏的幾個版本的刻印本,這種研究學問的基本功,其實是向港大老師和同時期做研究的同輩高手學習。
最近有位年輕人打算到外國留學,我說的鼓勵話也就是:“到外國學習他們怎樣研究學問”,其實拿個學位不難,要知道如何打魚才是真功夫。我是極其不信單單在網(wǎng)上能做出什么學問,能學得什么種功夫?可是有好多人就憑這上了位。
我們以往的報紙都是活字版印刷(也不過二三十年前),那一個個鉛字,放在一個個鐵盒版內(nèi)排印出來。當年一篇文章要交給揀字女工,由她把字粒一顆顆揀出來,她們的中文底子一定要好,否則校稿的人就辛苦了。家中有個過世了的阿姨劉鳳金,當年在《新明日報》當“執(zhí)字女史”,起碼做了20年。
活字版印刷始于北宋,約在1004年的50年間,用膠泥做成反寫單字,制成版印刷。這是活字版的特色,刻字的時候一定是反寫的,這樣印出來才是正字,所以刻工在當時有十分崇高的地位。印刷結(jié)束后把活字取下,下次還可再用,因此叫做活字板印刷術(shù)。到元代發(fā)明了木活字,后來又發(fā)明金屬活字,但不普遍。唐代雕刻印本傳到日本,日本人用木刻字印《陀羅尼經(jīng)》;活字印刷東傳到日本、朝鮮,西傳到中東、東歐。15世紀德國人學會了用合金鑄字,金屬活字印刷在歐洲推廣開來。
最近朋友到德國去,特地到古騰堡附近的古城緬茲(Mainz),看最古老的15世紀活字版印刷。那里有個博物館叫古騰堡博物館(Gutenberg-Museum),館內(nèi)除了有最古老的印刷機外,還收藏了最珍貴的世界僅存的古騰堡圣經(jīng),那是1452到1455年間印制的42行拉丁文圣經(jīng),朋友見到的15世紀圣經(jīng)印刷,每頁兩欄,欄與欄中間空白,內(nèi)文有標點,以手寫體刻印,有些字母是朱紅色,其他是黑色。問印的是舊約還是新約,朋友不懂拉丁文,無法知道。我們難得見宋版書,到外國能看見同時期的印刷,難免留意,希望借此了解早期中國的印刷是什么面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