膠印生產(chǎn)過程中,印品粘臟是常見的質(zhì)量問題。筆者根據(jù)長期在膠印一線的工作經(jīng)驗,歸納出7種常見的印品易粘情形,并逐條分析,分享應對策略。
1.金銀油墨印刷
使用金銀油墨印刷文字、圖案時,其在紙張表面的氧化結膜速度慢、所需干燥時間長,容易造成印品粘臟。
2.實地印刷
要想在紙張上印刷出實地效果,必須加大墨量,但當紙張吸墨飽和后,多余的油墨就會在紙張表面堆積,使得紙張表面油墨的氧化結膜速度變慢、所需干燥時間變長,從而容易造成印品粘臟。
此外,在印刷人物頭發(fā)和采用四色疊印方式印刷文字造成印品粘臟的比例較大,這種情況不容小覷。
3.特種紙印刷
特種紙是指除常規(guī)的銅版紙、膠版紙、白板紙等以外的紙張。特種紙表面纖維組織的孔隙率較低,毛細孔對油墨的吸附性較弱,導致油墨不易滲透到紙張內(nèi)部,容易造成印品粘臟。
4.印刷壓力不當
為了使油墨很好地轉移到紙張上,印刷壓力必須適當。印刷壓力與油墨轉移量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。
從圖1可以看出,油墨轉移量隨著印刷壓力的不同而不同。在實際印刷中,如果印刷壓力過大或過小,油墨都不能被很好地轉移,網(wǎng)點也不能被完美還原,使得追色困難。為了達到樣張效果,操作人員通常會加大墨量,這樣就會造成印品粘臟。
5.紙張堆放數(shù)量過多或收紙不齊
在實際生產(chǎn)過程中,有時為了圖方便、趕任務,操作人員經(jīng)常會在紙臺收滿紙后才更換紙臺,這就為印品粘臟埋下了隱患。另外,收紙機構如果調(diào)節(jié)不當,出現(xiàn)收紙不齊、錯位的情況,也容易造成紙張四邊粘臟。
6.噴粉管道堵塞
在四色膠印機上安裝噴粉裝置(紅外線干燥的情況較少)是防止印品粘臟的重要手段。長期使用后,噴粉管道被雜質(zhì)堵塞,導致噴粉流動不通暢,從而引起印品粘臟。
7.油墨乳化
使用乳化后的油墨進行印刷時,極易造成印品粘臟,即使架上夾紙板、加大噴粉量都無濟于事,必須更換油墨。
1.壓力略大,墨層略薄
在實際生產(chǎn)中,印刷壓力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環(huán)節(jié)。從圖1中可知,一定要將印刷壓力控制在P3左右(這只是一個原則,具體多厚的紙,印刷壓力值多少,還要憑機長的經(jīng)驗來定),還可將印刷壓力控制得稍高于P3。為了增加印刷過程的可操作性,筆者提供如下經(jīng)驗:在印刷壓力符合標準的情況下,嚴格控制墨量,并且時常對比原樣,用手指按壓墨跡,如果有反粘感覺而手指上無過多墨跡,這樣印出來的活件就會不虛不糊,不易造成印品粘臟。
2.專色印刷時油墨濃度適當加大
專色印刷時,適當加大油墨濃度,可以減少給墨量,用較少的墨量即可達到顏色要求,即俗稱的“配墨深一點,印刷淺一點”,尤其是進行專色實地印刷時,效果更明顯。如印刷淡黃色系時可適量加些中黃油墨、印刷金紅色系時可適當加些大紅油墨等,這些措施都可提高油墨濃度,降低墨膜厚度,從而有效避免印品粘臟。
3.按照“三平、兩小、一平衡”原則操作
“三平”是指膠輥平、印版平、包襯平;“兩小”是指水斗液pH值和水量要小,水斗液pH值應控制在4.5~5.5,在圖文不糊不臟的前提下,水量越小越好,避免水大墨大出現(xiàn)油墨乳化和印品粘臟;“一平衡”是指水墨平衡。這是印刷的一個基本規(guī)則,對產(chǎn)品質(zhì)量的過程控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。
4.時常觀察噴粉裝置是否正常
在實際生產(chǎn)中,不僅要關注噴粉裝置是否打開、噴粉量設置大小,還要注意粉道是否暢通、有無堵塞。具體檢查方法如下:用手指輕輕撫過紙面,看手指上的粉量與噴粉設置大小是否相符,如果手指上只有一點粉量,而噴粉量設置得很大,則粉道可能被堵塞,需進一步停機檢查。
5.使用夾紙板
使用夾紙板的目的有2個:一是控制印品紙堆高度,一般300~500張紙張的高度正好;二是增加印品與空氣的接觸空間,便于通風,為墨跡氧化結膜創(chuàng)造條件,特別是針對需要采用特種紙或金銀油墨進行印刷,或需要實地印刷,或吸墨量大的活件,由于墨跡氧化結膜速度慢,使用夾紙板將是不二選擇。另外,使用夾紙板還可以降低噴粉量,這對于后工序中有燙印、覆膜等要求的活件具有重要意義。
總之,印品粘臟是時常困擾印刷操作人員、影響印品質(zhì)量的一大難題。本文提出了幾種常見的印品易粘情形和應對策略,但在實際生產(chǎn)中出現(xiàn)印品粘臟的因素可能更為復雜,這就需要印刷操作人員結合實際情況具體分析問題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