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洲欧美丝袜综合精品第一页|亚洲日韩欧洲无码a∨夜夜|花蝴蝶亚洲一区二区三区|免费在线观看无码视频

分享到:

包裝網(wǎng)全國直通: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慶  河北  山西  內(nèi)蒙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湖北  湖南  河南  山東  浙江  江西  江蘇  安徽  福建

更多>>
首頁 > 學習園地 > e線講堂 > 你吃的元宵居然不是湯圓?好多人都弄錯了!

你吃的元宵居然不是湯圓?好多人都弄錯了!
2017-02-11 09:58:23   作者:小寶   來源:網(wǎng)絡   評論:0 點擊:

在近年吃貨史上

曾經(jīng)發(fā)生過幾次南北大戰(zhàn)

2011年6月,豆腐腦咸甜之爭

2011年9月,月餅口味之爭

2012年6月,粽子咸甜之爭

2012年10月,番茄炒蛋放糖之爭

2013年1月,湯圓咸甜之爭

 

前面幾戰(zhàn)是因為南北口味偏好不同

但湯圓之爭可真是冤枉大了

不少人以為元宵和湯圓是南北叫法不同而參戰(zhàn)

但其實元宵≠湯圓

 

 

元宵&湯圓-歷史溯源

元宵又名“圓子”、“元寶”,起源于北方。由《大明一統(tǒng)賦》、《平園續(xù)稿》等記載可見,元宵是在宋元時期被定為元宵節(jié)應節(jié)食品,據(jù)傳袁世凱時期曾改名“湯圓”。一般北方人只在元宵節(jié)吃元宵。

 

湯圓又名“湯團”,因在鍋里煮時又浮又沉,所以它最早叫“浮元子”,起源于南方。據(jù)《酌中志》所述,南方將此糯米團似的“元宵”稱為“湯圓”,于南宋“明州”(今寧波)興起。南方人常在冬至、小年、除夕、元宵等節(jié)日吃湯圓慶祝。

 

 

\

 

 

元宵VS湯圓-做法不同

元宵重點是。把和好、凝固的餡切成小塊的硬餡,過一遍水后,再扔進盛滿糯米面的笸籮內(nèi)滾,然后再過水,繼續(xù)放回笸籮內(nèi)滾,再重復N次這個過程直至變大。

 

\

 

湯圓重點是。同樣用的是糯米粉,但先要吊漿,即將糯米粉磨成極細的粉漿。然后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團,放置幾小時讓它“醒”透。再和包餃子差不多,面團裹軟餡搓成團。

 

\

 

元宵VS湯圓-材料不同

元宵的餡兒之所以能夠切成小方塊固定住,基本靠糖粘住,所以元宵的餡料一般只有甜的,如五仁、芝麻、核桃、椰絲、巧克力、鮮花、山楂等。\

 

 

北京黑芝麻元宵

 

湯圓餡兒講究的是軟,餡兒常是半流質(zhì)狀的,易包進皮兒,煮熟后也易流出。黑芝麻餡兒最常見,肉餡兒、酸奶、抹茶、榴蓮等無所不包,甜、咸、葷、素皆有。

 

\

 

江浙蟹粉鮮肉湯圓

 

元宵有名的有北京元宵、天津蜜餞元宵;湯圓比較著名的有寧波湯圓、廣東潮汕湯圓、山東芝麻棗泥湯圓、上海擂沙湯圓、湖南長沙姐妹湯圓、貴州興義雞肉湯圓、成都賴湯圓等。

 

 

元宵VS湯圓-形狀不同

我們常見的元宵和湯圓均為乒乓球大小圓球形。元宵由于制作方式為滾制,一般都是圓球形。

 

湯圓是包制,所以外形上變化較多,如云南鎮(zhèn)雄的湯圓為三角錐形,四川的醪糟小湯圓是彈珠大小。由于湯圓外表軟滑,還有各種新奇造型創(chuàng)造。

\

 

 

各種形狀湯圓

 

元宵VS湯圓-口感不同

由于制作工藝的區(qū)別,元宵表面粗糙,顆粒感較強,較干,吃起來是硬的;湯圓外表光滑細膩,含水量比元宵高,吃起來是軟的。

 

\

 

元宵VS湯圓-吃法不同

元宵因為外干內(nèi)濕,不易變形,可以變著花吃。民間百姓家常用的吃法有水煮元宵、油炸元宵,拔絲元宵,穿衣元宵,蒸元宵,烤元宵等等。

湯圓以水煮為主,也可擂沙,蒸食,油炸。

 

 

\

炸元宵

 

元宵VS湯圓-煮制時間不同

最常見的吃法是水煮:元宵煮的時間長,要10分鐘以上;湯圓煮的時間短,3~5分鐘后,浮起來就好。

 

水煮之后,元宵吸水個頭變大很多,糯米粉和水使湯渾,湯可飽腹;湯圓外皮是醒面,體積變化小,湯比較清。

 

\

 

元宵VS湯圓-儲存不同

元宵儲藏不能冷凍,湯圓則必須冷凍。好的元宵講究帶絨,捏后不會裂開口。干糯米粉吸水,要現(xiàn)做現(xiàn)吃,放冰箱只能冷藏2天左右。湯圓可以放在冰箱冷凍,儲存時間較長。

 

 

 

\

元宵制作現(xiàn)場

 

元宵由于制作工藝復雜及保存問題

難以工廠化量產(chǎn)

所以現(xiàn)在湯圓基本成了南北共同的應節(jié)食品

雖然南北的元宵和湯圓有區(qū)別

但吃了團團圓圓的美好祝愿可是一樣噠

 

 

明天又是元宵節(jié)

一家人吃了湯圓鬧元宵去

湯圓6.9折

華北同學點擊圖片購買

\

相關熱詞搜索:湯圓

上一篇:最常用的7種裝訂方法,看懂你就賺到了!
下一篇:最后一頁

分享到: 收藏